您好! 欢迎进入亚洲硅业(青海)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中文  |  English
新闻中心 / NEWS
  • 名称:亚洲硅业(青海)股份有限公司
  • 电话:+86-0971-8812000
  • 传真:+86-0971-8812213
  • 地址:青海省西宁(国家级)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金硅路1号
公司新闻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> 新闻中心 >> 公司新闻

亚洲硅业: 积厚成势,再出发!

来源:     发布时间:2018/4/26 8:29:45      浏览:

亚洲硅业(青海)有限公司在青海可以称得上是一家明星企业,它的耀眼之处在于经历光伏产业“过山车”般的发展轨迹后,能够超越自我、超越时代,成为行业的“引领者”。

目前企业年产电子级多晶硅15000吨、光纤级四氯化硅9000吨,多晶硅产能全国并列第三、全球第七,光纤级四氯化硅产能全国第二,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,2018年多晶硅产能将达到20000吨/年。

谈及企业的“杀手锏”,公司副总工程师宗冰快人快语,“首推的一定是2015年建成,国际首条全部由48对棒加压还原炉构成的万吨级多晶硅单体生产线,项目技术水平2017年4月经省科技厅鉴定达到国际领先。”

“项目投产后,还首次实现了电子级多晶硅的低能耗生产,年产15000吨多晶硅天然气消耗比之前年产5000吨时不升反降,这绝对是一个奇迹。投产至今,累计节能折合标煤约12万吨,相当于植树造林624万棵。”宗冰说。

由此亚洲硅业被列入国家绿色制造试点企业、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、国家两化融合试点企业,并于2017年入选工信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试点企业。据了解,通过项目节能降耗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,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17.86亿元,净利润4.53亿元,缴纳税费2.05亿元。

那么,是什么成就了亚洲硅业的发展和超越?

用宗冰的话说就是:以科技创新为引领、以产品技术为核心,砥砺前行,突破提升。

人是科技创新

企业高速发展的根本

科技创新,人才先行。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“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、科技领军人才、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。”为弥补青海省在人才方面的不利因素,省委省政府因地制宜制定了一系列人才政策。亚洲硅业也结合自身特点,采用多元化手段引进和培养人才。

合成车间操作工,这是许保红在2008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亚洲硅业后的第一份工作。如今的许保红已经成长为亚洲硅业氢化车间副主任,并在2014年获得“西宁市职工技术明星”荣誉称号。

许保红清晰记得,大学毕业的第二天,就走上了工作岗位。也正是那时候,光伏产业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急剧逆转,多晶硅价格开始出现较大幅度回落,从每吨现货价50万美元直跌至10万美元,且未见止跌之势。之后又经历2011年美国“双反”调查和2013年欧盟“双反”调查,多晶硅产品现货价格更是低至每吨1.8万美元,光伏产业哀鸿遍野。

面对行业低谷,亚洲硅业的总经理王体虎坚定信心、抱定决心,认为只有通过技改扩能,实现效益与产能的大幅提升,才能熬过行业的寒冬暗夜,最终迎来产业的春天。

2014年8月,亚洲硅业新成立氢化车间,专业出身而且经验丰富的许保红被抽调过去,主要负责技改扩能项目的冷氢化及还原尾气回收等工艺改进提升。

“这是新工艺,所以对我们来说,就是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地适应、创新。并且要确保安全生产,刚开始工作量很大,因为整个工作流程我都要从头跟到尾,也正因为这样,让我对流程的环节了解和掌握得更多,就可以根据自己积累的工作经验,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后进行论证,然后加以解决,对工艺流程和设备进行再优化,不断提高生产效率。”许保红说。

2016年,许保红提出导热油锅炉综合回收利用技改项目,以达到能源转换和对余热进行回收并加以利用的目的。亚洲硅业对该技改项目进行评估后,给予了大力支持。在许保红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,燃气锅炉综合回收利用技改项目顺利实施并获得成功。当年,该项目获得亚洲硅业2017年度技改特等奖。经过测算,导热油锅炉综合回收利用技改项目可使公司年降低生产成本约3000多万元。

“企业搞技术创新就要发动员工,激发、鼓励大家的创新意识,要支持更要给予奖励。”宗冰介绍说。正是这种创新意识,使得许保红和其他同事们在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环保的前提下,大力开展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。

“要从国内外先进工艺技术中不断地学习消化吸收和优化,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降低能耗、物耗,然后形成成本优势和产品竞争力。”宗冰说到。一流的人才团队加上产品质量优势,才使得亚洲硅业在光伏行业的低迷时期,保持了核心竞争力,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
招才引智并重,速度质量并重。积极引进国际一流的高端领军人才,先后引进来自美国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、日本四国的六位博士。积极利用省市人才政策,柔性引进人才,共同进行项目研发。同时,还吸引了我省赴外地求学的优秀学子毕业后返乡就业,其中两位哈工大毕业返乡的青海学子已经成为公司研发骨干。

企业要在创新上有突破,就要有与省内外高校密切合作的“眼光”。亚洲硅业从资源优势出发,先后与清华大学、天津大学、青海大学签订合作协议,共同进行项目研发。专家学者引进来,企业专家走出去,亚洲硅业与青海民族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三名企业专家被聘为民族大学客座教授并定期为学生授课,从企业实际出发,让学生知道企业所需,以便更好地助自己所长。同时,青海民族大学选派一名优秀教师到企业实践半年,参与企业科研项目,并深入了解企业需求,有针对性的修订相关专业学生培养计划,为企业培养人才。

以创新视野培育

迈向一流的核心竞争力

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,需要勇担国家使命,需要具备全球视野,需要坚守创新信仰,需要抓住培育核心竞争力的“牛鼻子”。

一流的科研平台和科研基础条件,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保障。在省科技厅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的大力支持下,亚洲硅业建成了青海省硅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青海省硅材料重点实验室、青海省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机构及平台。

依托这些平台所取得的成果是惊人的:2011年建成投产的二期工程年产量3000吨,

2015年建成投产的三期工程年产已经达到了10000吨。时隔仅四年,厂房占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,产量却实现了飞跃式的增长,三期厂房的产量已是二期的3倍多。变化来自哪里?记者饶有兴趣地进行了一番探究。

亚洲硅业从2008年建成投产的一期多晶硅项目开始,发展为如今的三期项目,还原炉历经了从一期时的12对棒、18对棒、24对棒,到二期项目中的全24对棒,如今,三期项目已达全48对棒,随之产能实现了从年产2000吨、3000吨到万吨级的跨越,如今全厂总产能已经达到了15000吨。

进入三期多晶硅项目生产车间内,记者看到了世界首条完整48对棒加压还原炉的生产线:16台48对棒还原炉成两列排开,银色的外表,里面是上千摄氏度的高温,一根根高达2.6米的多晶硅棒从筷子粗细的硅芯开始“生长”,最终将长成碗口粗细。然而,在这样一个设备前,难以想象出它们究竟是如何操控、运行的。经宗冰介绍,原来只需坐在中控室的电脑前就可以完成所有操作,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技术的不断提升、研发和创新。

“2010年,我们开始设计三期扩能改造项目,当时只是在二期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少量的改进。但是,2011年欧美对华开展‘双反’调查,引发光伏市场剧烈波动,从技术装备在未来处于领先地位和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,我们决定推翻已完成的设计,对三期项目从核心设备到厂房布局进行全部重新设计。王体虎博士提出跳过36对棒还原炉直接研发48对棒还原炉,我当时有些担心,因为2011年36对棒还原炉才刚刚问世尚不成熟,跳过36对直接研发48对的风险有点大,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内部讨论了很长时间,后续通过模拟仿真技术克服了重重困难,终于在业内首次实现了48对棒还原炉的规模化应用。现在觉得当时决定研发48对棒还原炉是大胆但正确的选择。”宗冰的言语中透着欣慰和自豪。

据介绍,三期项目已经全部采用48对棒大型还原炉,还原炉的余热利用率已经达到83%以上。16台还原炉就形成了一条万吨级多晶硅生产线,2018年之前这是世界上唯一一条全部由48对棒还原炉构成的万吨级多晶硅单体生产线。

不仅如此, 2008年企业建成西北五省首个半导体级ICPMS超净实验室,并于2013年通过CNAS认可。拥有目前全球多晶硅行业最高水平的模拟仿真计算中心,与俄罗斯STR公司(德国瓦克模拟仿真供应商)、清华大学在模拟仿真领域展开深度合作。企业在业内率先提出并实现全数字化研发,实现了从流程设计,到核心设备研发,到工厂布局优化的全数字化,形成企业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。

截至目前,公司获得重大科技成果6项,其中国际领先成果1项,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奖2项。

同时,在省、市科技部门领导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引导、关注、支持和企业技术人员全员参与共同努力下,实现了知识产权的快速增长。企业2017年申请专利数量超过过去10年总和,获十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,是我省高新技术企业中专利增长幅度最快的企业之一。制定国家/行业/地方标准14项,11项已发布实施。

谈到未来发展,宗冰说:只有全力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加强科技创新,才能够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蓝图。企业据此制定了未来的发展规划,力求通过科技创新,在绿色制造上达到新高度,大力推进智能制造,在能耗和产品质量上全面超越国际一流竞争对手。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,为我国半导体产业崛起添砖助力。

原文链接青海日报

  • 电话: +86-0971-8812000 传真:+86-0971-8812213
  • 邮编: 810007邮箱:postmaster@asia-silicon.com
  • 地址: 青海省西宁(国家级)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金硅路1号
亚洲硅业(青海)股份有限公司 备案/许可证编号为:青ICP备2023000517号法律声明
www.asia-silicon.com